您好!欢迎来到赖绍松资深大律师网,我们竭诚为您提供卓越的法律服务!

13681086635

400-650-5090

QQ/微信号

1056606199

 赖绍松资深大律师网 > 非诉讼法律服务 > 律师函及法律意见书

试论诉讼中的专家法律意见书

信息来源:中国法学网  文章编辑:zm  发布时间:2020-12-10 09:56:37  

摘要:近年来,在一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当事人一方或双方设法邀请知名法律专家或学者,通过论证会的形式为案件出具专家法律意见书,以支持本方观点并试图影响法官的裁判的事情时有发生。文章通过对专家法律意见书的定性、产生原因和利弊的分析,认为其对司法实践是弊大于利的。但随着我国司法环境的不断改善,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专家法律意见书最终会失去其存在价值。

关键词:专家法律意见书 定性 原因 利弊分析

近年来,在一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当事人一方或双方设法邀请知名法律专家或学者,通过论证会的形式为案件出具专家法律意见书,以支持本方观点并试图影响法官的裁判时有发生。专家法律意见书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专家法律意见书的性质是什么?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对司法实践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笔者拟通过对这几的问题简要分析,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专家法律意见书的定性

根据我国现行三部诉讼法的规定来看,专家法律意见书既不是书证和证人证言,也不是鉴定结论。首先,专家法律意见书不同于书证。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或其他物品。这些书面文件或其他物品之所以被称为书证,是因为它们所记载或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特定的案件有关,对查明案件事实有证明作用。其次,专家法律意见书也不是证人证言。证人证言是证人就其感知的案件情况向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证人作证的前提,必须是对案件事实有亲历感受,否则不能成为证人。参与论证的法律专家或学者对案件事实不具有亲历性,因而不具备证人资格,其提供的论证意见自然不是证人证言。最后,专家法律意见书也不是鉴定结论。鉴定结论是指司法机关在侦查或审判过程中,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决的专门性问题,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鉴定人进行鉴定后作出鉴定结论。由上可知,专家法律意见书不是我国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形式的任何一种。所以,它不能作为证据在诉讼中使用,不具有任何证据效力。

另外,专家法律意见书也不同于律师的代理词或辩护词。在司法实践中,专家法律意见书大多是与代理词或辩护词分开单独提交给法庭的,二者尽管在论证案件如何适用法律、如何处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又存在明显差异。首先,从身份上看,律师作为当事人的代理人或辩护人,是诉讼参与人,而参与论证的法律专家或学者则不具备这一诉讼身份。其次,从是否具有倾向性上看,律师的天职在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其代理词或辩护词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倾向性,而专家法律意见书应当以中立的立场对案件中的问题发表意见。最后,从法律约束力上看,律师代理词或辩护词是当事人的律师依法提出的关于案件的处理意见,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而专家法律意见书则取决于当事人是否聘请有关法律专家或学者参与论证并得出结论,并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综上,笔者认为专家法律意见书不具有诉讼证据能力,因而不是证据,也不同于律师的代理词或辩护词。它只不过是法律专家或学者对案件如何处理(包括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适用问题)提出的一种学理意见或者专业咨询意见,因而它对案件的审理仅具有一种参考作用,并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二、专家法律意见书产生的原因

任何现象都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其背后都有它产生的原因。专家法律意见书同样不是一种偶然现象,也肯定有它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当事人对自身诉讼利益的追求和一定程度上对司法的不信任

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看,寻求诉讼公正,维护自身的利益是无可厚非的。基于此目的,当事人除了聘请律师参加诉讼外,还会设法动用各种社会力量以影响司法机关的裁判,使诉讼结果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由于知名法律专家和学者的地位,专业知识及学术品格在社会上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于是,知名法律专家和学者便成为他们寻求和借助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希望通过专家对某一诉讼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使专家法律意见书能起到扭转不利诉讼局面的作用。

另一方面,当事人因担心某些专业素养较差的司法人员因理解法律的偏差而出现"糊涂官判糊涂案"的情况,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他们便求助于有关法律专家或学者,请求法律专家或学者就其案件的基本事实和法律适用提供意见,以供司法机关处理案件时参考。

(二)司法人员害怕承担错案的责任和一定程度上对专家法律意见书的接受

从法官的角度来看,面对当事人提交的专家法律意见书,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都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因为专家法律意见书出自于知名法律专家和学者,他们对案件问题的分析和论证,不管在理论功底,还是在看问题的角度方面都有一定的水准,因而专家法律意见书的影响也远胜于普通人对此问题的看法。所以,在出现疑难或重大案件时,法官特别是法律素养较低的法官由于害怕吃不准案件,出现判断错误,受到错案追纠,法律专家意见书的出现不能不说对其是一个极大的诱惑。不管是否最终采纳专家法律意见书,最起码它能对法官判断案件起到一个参考作用。

司法独立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法官的独立,法官有权利只接受来自当事人或公诉机关提供的证据,或者律师提供的代理词或辩护词,对来自案外其他一切方面的材料有权拒绝接受。但实事情况是,据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69%的法官阅读并重视专家的意见,10%的法官向领导汇报,只有少数法官对专家意见置之不理。所以不管法官出于何种目的,大多数的法官还是对专家法律意见书持重视态度的。如果法官们都不接受专家法律意见书,专家法律意见书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三)法律专家或学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和一定程度上对法治理念的追求

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可能由当事人或律师的一厢情愿而促成,还需要有法律专家或学者的意愿。现实中,我们不否认有的法律专家或学者是出于职业良知,维护社会公正的目的为当事人提供论证意见。并同时也希望借论证的机会,接触司法实践,掌握一批活生生的案件素材,作为研究的重要题材。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大多数专家法律意见都不是无偿的,背后有着很大的经济利益。能让专家给其出具专家意见的当事人也不是一般的当事人,大多数都有着相当的经济实力或一定的社会地位。除极少数外,大多数专家法律意见书都是出具给这些人的。

(四)我国司法权运行的现实环境

从司法层面上看,我国客观上还存在着"权大于法"的不良现象(尽管是个别现象),司法实践中更是时有"以权压法"等不幸事件的发生。这表明我国司法运行的现实环境还不令人满意。另外,我国在诉讼制度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律师权利的保障,刑诉中控辩双方的地位等问题。司法专横、律师意见得不到采纳、甚至司法得不到人们的尊重,这些现象也时有发生。

同时,司法机关的社会公信力缺失,司法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司法腐败现象严重以及司法不独立、不中立,这也是现实存在着的问题。司法不独立,就难以保证审判人员有公正、中立、超然的立场,就可能造成审判人员只接受一方提出的材料和意见。审判不能中立,也就难以保持其权威性与至上性,审判的权威也就不能确立,当事人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对司法产生不信任感。而这种不信任感的直接后果就是当事人动用各种社会力量去影响法院审判。像民间流传的所谓"官司一进门,两头都托人",这种现象又会加剧司法腐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以上这些,都为专家法律意见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三、专家法律意见书的利弊分析

应当承认,在我国法官法律专业素质和司法职业道德整体上不高、在离实现司法公正应有的水准差距甚远的情况下,专家意见书有助于法官公正审理案件,使判决结果更为合理。在司法腐败现实存在的情况下,专家意见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抗司法腐败。当一个腐败的法官试图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时,如果绝对地无视专家意见的存在,其裁判结论和专家意见完全背道而驰,其腐败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就会增大,其恣意裁判的行为就会有些收敛。但前提是,专家法律意见书是可信的,公正的。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笔者认为专家法律意见书的弊还是远远大于利,理由如下:

(一)诉讼当事人或律师的动机值得怀疑

当事人之所以让法律专家或学者提供专家法律意见书,看重的是法律专家或学者的权威。因为参与论证的法律专家或学者,大多数是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学术品格在社会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崇尚权威的时代,想让专家法律意见书对法官的判案不产生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法官对其置之不理。但事实恰恰相反,大多数的法官还是对专家的法律意见书比较重视的。

实践中,大多数法律意见书都是由代理人或辩护人直接交给主审法官。按常理说,专家或学者在对案件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法律意见书,律师完全可以把它纳入到自己的代理词或辩护词中去。但事实是,专家法律意见书和代理词或辩护词都是单独分开的。大多数专家法律意见书往往都是另起炉灶。这种作法,其背后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二)把法官置于各种重压之下

据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调查显示的结果表明:能向法庭提供专家法律意见书的当事人大多数都有着相当的政治或经济背景。每一份专家法律意见书的背后几乎都可以看到"实力"的存在。出具专家法律意见书的法律专家或学者,大多数都是相关领域的权威人物,并且有很多法律专家或学者还是参加过国家立法活动的人,有的还担任着人大或政协的各种领导职务。试想,法官如果面对这样一份专家法律意见书,其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随着我国近年来法学教育的蓬勃发展,前几年毕业的法学本科生如今大多数都走向了比较重要的审判岗位,并且现在很多在职的法官都在各大法学院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我们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现在的法律专家或学者一点也不为过。面对自己老师出具的一份专家法律意见书,让法官说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那样的话来,我想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的。

另外,有的当事人把专家法律意见书交给法官的同时,还同时把它交给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炒作。只要想一想近年来媒体干涉司法审判的事件,就可以想象这种情况下,法官面对的舆论压力有多大。

(三)法律专家或学者对自己学术品格的偏离

首先要说的是,法律专家或学者对案件问题的分析与论证在理论功底、专业素养以及见解的精辟、独特等方面都是无庸置疑的。但是,我们知道实践中大多数的专家法律意见书都不是无偿提供的。微薄的报酬,法律专家或学者也不会看在眼里。这个问题,只要想一下现实中向法庭提供专家法律意见书的当事人大都有相当的政治或经济背景,就完全可以理解。中国有两句俗话说的好,"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所以,在这儿我们唯一不敢保证的就是专家或学者的学术品格。面对这种情况,良好的学术品格是不是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在这儿我们还可以用专家法律意见书被法官的采纳率来说明问题。据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的调查结果,他们收集的21份专家法律意见书,被法官采纳的不到20%。如果在这儿我们承认专家法律意见书是客观公正的,是正确的,就表明法院的判决是有问题的;如果我们承认法院的判决是客观公正的,是正确的,没有枉法裁判,那你就不得不承认专家法律意见书有问题。我想,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我们大家不愿看到的。

(四)专家法律意见书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专家法律意见书的形式来看。实践中存在专家法律意见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结论式,即意见书只给出案件的论证结论和相关理由,但并不展现法律专家或学者们的意见分歧和论证会达成一致论证意见的过程,因而此种意见书的专家签名究竟是"出席之签名"还是"意见表达之签名"难以确定。二是陈述式,即将参加论证的会所有法律专家或学者的即席发言全文照录,充分展现专家论证的过程,内容详实,并能突现专家的个性思维。但此类意见书在实践中是比较少见的。

其次,从意见书的内容上来看。由于意见书通常是针对个案而出具的,而现实中绝大多数的意见书除法律适用意见外都会涉及到案件的事实问题。试想谁也不愿花钱让专家出具一份对自己不利的意见书。所以当事人在向专家提供论证的证据材料的时候,就可能只提供对自己有利的材料,而对自己不利的就可能索性不提。法律专家或学者如果根据这些证据材料对事实进行认定,肯定是不准确的,片面性就不可避免。并且在有些案件中离开案件事实也根本谈不上法律的适用问题。实践中,单纯就某个案件中抽象出来的法律问题发表专家法律意见的还不多见。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专家法律意见书的定性、产生原因以及利弊的分析,我们应当承认,专家意见书是在我国目前司法环境、法官素质皆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尚具有一定积极的实践意义和相对的合理性。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还是弊远远大于利的。

这不得不让我们从反面来进行思考: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专家法律意见书?笔者认为:首先,从法院自身来讲,一方面,法官对专家法律意见书要有个正确认识,区别对待;另一方面,法院必须大力推进自身的职业化建设,努力培养和选拔专家型法官。其次,从法院外部来讲,专家或学者也要加强自律,在发表专家法律意见时要持格外审慎的态度。因为建设良好的法治秩序,需要法律共同体内所有法律人的共同努力。

最后,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司法环境的不断改善,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专家法律意见书最终会失去其存在价值。


注: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赖绍松资深大律师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00443号-10